首页 时代信息 释经研究(第四章)如何解释圣经(上)

释经研究(第四章)如何解释圣经(上)

第四章 :如何解释圣经

我们若要为神讲道,须先为神研经。但几个世纪以来,有些传道人所用的一些研经和解经方法却阻碍了他们为神讲道。以下这两种解经法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寓意解经法

    寓言是一种故事体裁,其中的人物、事件和其他要素都具有暗指和象征的意义。 例如,《马太福音》13 3-9 节关于撒种的比喻,就是基督特意讲的寓言,而且讲得十分得当。在比喻中,耶稣说种子代表福音,飞鸟代表撒但,土壤则代表不同人的内心。耶稣有意为那个比喻中的人物与要素赋予了象征含义,并在《马太福音》13 18-2 节给你讲明了这些意义。圣经的寓言体裁的关键恰恰在于:作者对自己指向的象征意义会作出解释,而不需你费心猜测。

    然而,有些传道人却想用寓意法解释整本圣经。为此,他们越过经文明确给出的历史意义,而借着想象力,把经文提到的某样东西和基督徒的个人体验或神学领会联在一起。例如,有位传道人凭着个人想象和联想能力,如此解释《路加福音》第 10 章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遭强盗毒打的旅客代表的是寻求救恩的朝圣者;打他的那些强盗代表想要阻止他得救的撒但;而那位好撒玛利亚人自然就是耶稣基督;他为受伤人所擦的油和酒象征着圣灵与饶恕;那头驴代表着福音,因为驴是把受伤之人驮到旅店(教会)的运载工具,而那个人在那里得了康复。

    虽然很显聪明,这段寓意解经却彻底忽视了耶稣教导这个比喻的初衷。耶稣说这个比喻是为回答问题:“谁是我要去爱的邻舍呢?”(路 10:29)。 他 并 不 是 在 教 导 得 救 的 过 程 。 这 位 传 道 人 本 应 定 睛 在 耶 稣 的 目的上,他却凭着自己的想象望文生义。他的解经是他私人的主观解释——是他自己特有的领受。你上次读《路加福音》10 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撒玛利亚人的毛驴代表的是福音呢?归根结底,那位传道人传的是他自己的比喻而不是耶稣的。

    正如寓意解经法的各种尝试那样,以上这个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人能确信耶稣为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安排的各个细节,真要表达出这些象征意义。况且,你若可以接受这些象征意义,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别的象征意义呢?为什么这位被打的犹太人不是象征着十字架上的耶稣,或者酒象征基督的宝血,或者旅店代表天堂呢?既然我们是在玩想象的游戏,那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寓意解经法离开了为神研读圣经的道路,因为这种方法没有边际,毫无约束,是不加限制的人类想象力。最终,我们找不到理由可以相信耶稣讲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有任何象征意义。那就为这个比喻赋予一个简单的意义好了——用爱对待世仇,够有力了吧!如果你讲道是要讲罪人、基督、饶恕、福音或教会,圣经里确实有许多经文讲的都是这些主题。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讲的不是这个。为神讲道的传道人,要从神借人类作者写下的经文本身显明的道理去讲,而不能讲自己想象出的道理。

Roy  B. Zuck, Basic  Bible  Interpret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Discovering  Biblical  Truth  (Colorado Springs, Colorado:Victor,  1991),   221. Copyright  2013  IRC.  Visit  us  at  www.ChinaMuZhe.com.   

本文简体字版权由 IRC 所有。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www.ChinaMuZhe.com 

圣灵导引法

    有些传道人读到一处经文,未加研究只是一味地猜测经文的意思。他们认为不必研经,圣灵会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解释。他们全然忽略经文的历史背景,也忽视了某段经文上下文的句子和段落,甚至忽视了那些段落当年对摩西、马可、保罗、彼得这些人类作者和神神这位原作者的原意。他们认定,自己读经时随时从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那些都是正确的解释。这难道算是为神研经吗? 

    采取这种方法的传道人信这就算为神研经。他们常引用《马太福音》10 19-20 节耶稣给门徒的应许为他们自己的做法辩解:“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遵循圣灵导引法的传道人对勤奋研经者大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相信圣经说了,真正属灵的传道人不必担心自己要说什么,他只要站在讲台上,等着圣灵把正确的解经带给自己就可以了。

    《马太福音》10 章中记载的耶稣应许,真的是说,就算你不去研经,步上证道讲台时,神的灵也会给你正确的解经吗?查考《马太福音》10 19-20 节之前的几节经文,你就会得到答案。耶稣之前曾这样说:“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 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太 10:17-19上)。

    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你不必经过研读圣经便能口若悬河、准确有力地宣讲福音。依照耶稣所说,这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当逼迫者从你手里夺走圣经,把你下在监里;当你身遭鞭打皮开肉绽,疼得撕心裂肺,根本无法思考时;当你被人们拖进法庭,要你为信耶稣基督而辩护时——当你面对这样的情形时,耶稣应许说:“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如果你为基督的缘故遭受暴力逼迫,甚至来不及准备辩词,那么在那一刻,圣灵会将你变成马丁·路德、加尔文、怀特菲尔德和司布真,把他们这些人的全部口才都加在你身上。那时,圣灵自会赐给你一篇信息。但这与你预备教会的主日证道有什么关系呢?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特殊情况下,神的灵使用特殊方法,而在寻常情况下,神的灵会使用寻常的方法——就是勤奋研经。假设你是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必须对尼布甲尼撒王说,自己绝不向他的金像下拜,那么哪怕你没花15 个小时准备一篇准确无误的讲章,被扔进火窑前,圣灵也会给你当说的话。但圣灵也清楚无误地告诉你,在寻常的情况下,圣灵怎样给你一篇荣神益人的信息,“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 2:15)。 传 道 人 确 实 须 倚 靠 圣 灵 , 但 他 们 倚 靠 圣 灵 是 在 自 己 研 经 的 过 程中,而不是取消研经。不论是寓意解经法还是圣灵导引法,终归都不是在为神讲道。前者讲的是自己的想象,后者打着圣灵的旗号,讲的是自己的猜测。你若让自己的一篇讲道得到神的认可,认为你讲的正是他的道,你就必须采用不同于这两种方式的解经法。

解经的十二项原则

    为神研经,以便为神讲道,这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神秘。一开始,你要像诗人那样,祷告求得神的帮助:“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诗 119:18)。 曾 寻 求 过 ( 并 继 续不断求)圣灵不可或缺的帮助,你现在成了一位精心量材,一刀切准的木匠。你阅读圣经,努力切准经文中的字词、句子和段落。若把它们理解歪了,就绝不会是为神讲道了。如果你理解准确,神就会让他自己的声音借着你传达出来。

    如何为神研经呢?答案十分简单:读经的时候尽可能认真、尽可能合乎常规。我们确实应该记住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这一特征。而与此同时,我们读经时也该如阅读报上一篇重要文章、一本医学课本或一份重要法律文件那样,既认真又合乎常规地阅读。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原作者自己讲话,透过他曾使用的字词,听见他表达的意思。我们要发掘作者的逻辑推理,而不要去搜罗那些想入非非的、寓意象征的或个人领受的意思。让经文的上文下理自己向你做出解释。

    下述这十二项解经原则是最为重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的指导方针。这些原则能帮助你智慧、谨慎、准确地解经,而对这些原则的研究便是“释经学”(英文 hermeneutics;译自希腊文动词 hermeneuo意为“诠释”)。如果你遵行这些指导方针,就真的是在为神研经。这些释经原则出自两个来源:第一,日常沟通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规则;第二,神的性情。圣经中,神是用人类语言说话的,所以,我们就本着人类语言的规则去认识他。但我们这样做的同时不可忘记:是神在说。考虑到这两个事实,我们则应该接受下面这十二个释经原则。

1.圣经经文的清晰性

    圣经之所以能让人明白,是因为神定意让人明白。

“我是耶和华,再没有别神。我没有在隐密黑暗之地说话……我耶和华所讲的是公义,所说的是正直。”(赛 45:18-19

“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 29:29

    为神研读圣经的前提,是要相信,神既开启他的话语,为的就是让人明白并活出他的真理。就像摩西说的:凡显明的事,也就是圣经里神的话语,是属我们的。这意味着,当你研读神的话时,你尽可期盼能发现里面有一个逻辑紧凑、可以理解的信息主线。古德恩(Wayne Grudem)写道:“圣经经文的清晰性是指圣经的写作方式就是要让所有愿意通过阅读圣经寻求神的帮助、又愿遵行的人,能明白其中的教导。”

    圣经经文具有清晰性,并不意味着圣经中的所有经文都易于解释。就连使徒彼得也承认,并非圣经的每处经文都同样通俗易懂(彼后 3:15-16)。 所 以 , 当 你 碰 到 神 学 上 一 处 概 念 不 甚 清 楚 的 经 文 时 , 就 应 当 先去查考对该主题的论述较为清楚的经文。不管怎么说,解经者总要怀着一个信念:神呼出圣经,是为让人能明白,是为了揭示、而不是隐藏真理。

2.启示的适配性

    “适配性”的意思是调整你常规做事方式,以适应某个特定的情况。例如,一位传道人平时常用汉语讲道,但为了照顾英语来宾的需要,他将部分讲道译成了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只用汉语讲道对来宾来说就有些不敬了;因此,他体贴地调整了自己的讲章,其中一部分证道用了来宾能明白的语言。神也是如此。神是一个无限的灵体,他能用你我都无法明白的方式说话,但他为了我们的益处,选择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显明他自己。 例如,圣经由三种广为熟知的人类语言写成(希伯来文、少许亚兰文,以及希腊文),神并没有用我们完全不懂的天堂语言撰写圣经。

    神启示的适配性也意味着,当神讲到神性或无限的概念时,他会用一种贴近你的生活的方式表达。例如,《历代志下》16 9 节说:“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这句话难道是说天父有具体的肉眼吗?不是的。别处的经文会告诉你,他是一个无限的灵(约 4:24)。 那 为 什 么 神 说 自 己 的 眼目呢?因为神知道视觉是人类最敏锐的感观,所 以 他用我们可以明白的语汇将他自己无限的观察力表达出来。浅显的存在(人类视力)可以帮助你明白无限伟大的存在(神遍察万有的全能)。

    神说“耶和华的手”时,也是做出了同样的调适。天父真的有手吗?他没有。但他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手是权力的象征、是抓住并控制的能力。所以,神体贴地用手这个词来形容他的无限权能。这就是适配性。正好像一个成年人跟幼童说话,神屈尊自己适应我们的水准,用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表明他自己。

McCartney, Let  the  Reader Understand,  38-39.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108.

Bernard  Ramm, Protestan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A  Textbook  of  Hermeneutics,  3rd  rev.  ed. (Grand  Rapids,  Mich.:Baker  Book  House, 1970), 99-100.

3.圣经的内在和谐一致性

    圣经虽是经 30 多位人类作者、跨越约 1500 年写成的,但其内容却内在统一、和谐一致。你能想象吗?30 个作者一起撰写任何一个主题,内容竟能达到完美和谐、相互统一?更何况写作的主题是关于信仰?更何况其中有些作者生活的年代彼此相隔千年?圣经在神学观点上的一致性令人叹服。其实,如果你能想到在圣经的人类作者背后,有一位神圣的创作者,就不会诧异了。就是因为圣经是那位无所不知、从不说谎的神自己的圣言,所以它必有自身内在和谐,绝无自相矛盾。

    圣经的内在和谐性是基础性的教义。尽管如此,这个教义也可能被滥用。有时,有些传道人基于一处经文而定下自己的观点,然后便拿着铁锤撬杠强行解经,硬扭着其他经文与自己的立论“和谐一致”。切勿这样做。让各处经文说出神说的原话吧!最终各处经文自会和谐一致。有时,两处经文各自教导明显不同又同等重要的两条真理(如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两处经文各自阐明各自本意。既知晓圣经只有一位神圣的创作者,我们便来到他的面前,尽可期待从中找到神学上的和谐——我们也确实找到了。

4.按常理解经

    一般而言,圣经解释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们读经时超出常规。人们一翻开圣经,似乎就把以前学过的阅读技能全忘光了。他们忽视上下文,去寻找那些隐晦的、单单给他个人的意思。按常规解经却不是这样。它要求人们在阅读圣经时,按照理性指导下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你就像阅读其他任何一份重要文件一样,先不要去管这份文献是人写的,还是神写的。

    假如校长给校工写了一张便条,指派他去更换第十一班教室坏了的日光灯,这张条子对这名校工来说就是一个重要信息。他的工作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这位校工会怎么做?他不会企图从校长的便条中读出神秘、隐晦的属灵亮光来的,他会用常规方式仔细阅读,以便能确定到底是哪盏灯出了故障,然后带上一个新灯泡和梯子。这就是常规解释法,我们查经也要如此。有时,这种解经法被称作“字义”解经法,即从字面上来理解词意,字词本身是什么意思,我们就理解为那个意思,而不是凭自己的胡猜乱想来加以解释。 然而问题来了,圣经中所有的经文难道都是从字面上解释的么?难道圣经不使用修辞手法吗?当然不是。其实圣经常使用修辞法,比如:神的羔羊,披着羊皮的狼,耶和华我们的磐石等。圣经里的每句话并不是都要照着字面的意思去解释,就像神并不是照着字义说的,真的是一块石头。这就是为什么这一原则被称作“按常理解经”。 现 在 的 问 题 是 : 你 怎 么 才 能确定一句话究竟是字面的意义,还是带着比喻呢?

    假如妈妈对你说:“你真是头倔驴!”难道她说你长着长长的耳朵,土灰色毛发,满嘴厚黄的牙齿吗?当然不是。她是在用比喻责备你的固执。比喻和比拟是常规表达手法,但不是所有句子都使用了象征性语言。假如你妈妈说“我想喝一杯茶”,她的意思就是要茶。她并未使用比喻,意思是茶代表的是救恩、福音或饶恕。那你怎样能区分妈妈说的哪些是象征含义(倔驴),哪些是字面意思(一杯茶)呢?其实,办法比你想的简单得多。

    其实,每天你都在与人的交流中分辨着字面意思和象征含义。怎 么 分 辨 呢 ? 你 开 始 先 是 理 解 字 面 意 思 ,如果说不通,再去想可能蕴含的象征含义。 换句话说,通常在听和读的时候,你首先假定接收的是字面意思,一直到你确信不是如此,一定有弦外之音,才转向可能的喻义(实际上你没长着长耳朵,灰皮毛和厚黄牙)。因此,当人们论及你的场合,说你是“一头倔驴”, 这 一 定 有 喻 义 。读圣经时,我们也要这样。我们首先要假定神所说的话应该照着字面含义去领受,除非是显而易见地确知神在此处用了象征性手法。例如,耶稣说“我就是门”(约 10:9), 你 肯 定 不 会 得 出 一 个 结 论 , 说 耶 稣是用木头和铰链做成的。你的思维会检验耶稣所说的话在字面上的意思,发现这不太可能从字面理解,便能从象征含义上加以领受。这是常理阅读。

    按照常理阅读一段经文时,除非这句经文明显有象征意义,否则你总要先按字面意义来解释。但就算有象征意义,你还是要从字面意思开始思考:一扇门是什么?门的目的是什么?耶稣为什么要将自己比作屋门或大门?门的字面含义可以暗示出象征含义:耶稣是通往永生的门。 

同上,123 页。

Zuck,  Basic  Bible  Interpretation,    147.

同上,145-146 页。

5.一处经文一个含义

    “草是绿色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草是紫色、红色、蓝色或是黄色的呢?还是说树是棕色的?假如“草是绿色的”包含上述所有意思,那它就没有任何意思。意义明确的语言才是有用的语言。“绿色”这个词之所以有用,恰恰因为它不指紫色、红色、蓝色、黄色或棕色。之所以说“草”这个词用得准确,是因为这词能把这种植物与我们称之为“树”这样高一些的植物区分开来。同理,圣经用的词句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意思明确指向一个对象,而不是另外一个。“一词一义”的原则是一切人际沟通的基础。那么,词句既定的独一含义是谁定的呢?

    人际沟通若想有效,就必须让说话者或写作者来决定自己所用字词的意思。 例如,小时候,妈妈常叮嘱我整理自己房间。作为向我发令的人,她是自己命令的诠释者。如果我把“整理你的房间”这句话理解为“把所有脏衣服都塞到床底下”,我很快就会发现,妈妈对这个命令的解释与我不一样——不管怎么样,她的解释总是对的!事情本该如此。她说了那个命令,就对那个命令有解释权。

    同样,神说话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话也有解释权。或许你会说:“可神不在这里给我们提供解释!”言之有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尽可能地按照常规、尽可能仔细地理解神所写下的话。用的词汇本身、思维的脉络以及神用来为其说话的人类作者的历史背景,这些都向我们启示出神想说的意思。妈妈叮嘱我整理房间时,我知道她的意思不是让我把所有脏衣服都塞到床底下。我怎么知道呢?因为我知道她说的“整理”不是那个意思。假如我不确定这个词的意思,就有责任找出她所谓的“整理”对她而言的真正意思,然后照她说的办。同样,作为一位解经者,你的任务就是找出圣经的词句在神当初借着人类作者为他说话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原意。我们无权随己意将摩西、以赛亚或保罗所用的字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必须给出它们原来的那个意思。

    每一处经文只含有一个真意,就是神借着人类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这些作者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它便是我们该领受的意思。假如“草是绿色的”这句话也可能是说草是棕色的,沟通就失去了意义。即便是神的话,若具有多重含义,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6.先解经,再应用

    如果“单有一个意思”的原则让你有些困惑,很 可 能 是 因 为 你 在 想 着 经 文 的 应 用 ,而 不 是 经 文 的 意 思 。实际上,每当一些基督徒说:“对这节经文我的理解是……”其实他们言外之意往往是:“这节经文在我的生活中是这样应用的……”他们尚未找出这段经文对摩西、马太或保罗而言原本的含义,就急着凭借个人的想法对这段经文下判断了。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明白神要他们做什么,自己就决定该如何行动了。对基督徒来说,这么做已经很危险;对传道人来说,则更危险。因此,你务要把解经和应用两者区分开来。

    “解经”的目标是去挖掘原作者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要表达的意思。例如,两千年前保罗写信给罗马教会,那时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解经本身并不涉及保罗当时说的话今天会怎样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诚然,今天的应用特别重要,但那是第二步。解经的过程要是挖掘某段经文对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地方,在任何时候的意义,因为解经是挖掘作者原意的过程。而“应用”过程则是看原作者特定的那个原意如何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今日生活的。应用意味着不同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活出那段经文独一含义的过程。解经就好比一个人用铁锹挖掘埋在地里的宝贝,他不停地挖着,直到掘出那个金币箱;应用则好比他掘出金币后,如何在不同的范畴使用这些金币。

三个例子

    请看这条诫命:“不可偷盗”。这条诫命只有一个意思:“不是你的东西,别占为己有;不是你的东西,也别作为己用。”不论你是谁、身在何处、何时阅读《出埃及记》20 15 节,这段经文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如此。但同一片云里的雨能落进许多块田里。换句话说,“不可偷盗”这条诫命中独有的这个意思,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能借不同的方式加以应用。对一个十岁男孩来说,这条命令要他约束自己,不可趁店员不注意而把一块巧克力塞进口袋。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这条命令则责备他远离上班时间出去晒太阳、睡觉的诱惑(身为雇员,他的时间不属于自己,不该这么用)。这两种应用都基于作者在《出埃及记》20 15 节想表达的那个同样意思。同样一个意思可应用于无数不同的情况之中,不论是成年人或儿童,男人或女人,非洲人或亚洲人,都可以应用。但是,《出埃及记》20 15 节的解经释义永不改变,总是“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为己有;不是你的,也不可挪为己用”。

    让我们再来看第二例,《箴言》15 1 节:“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这句箴言可以应用在许多场合。一位父亲在一个气氛紧张的长老会上可以应用这句箴言:假如另一位长老与他意见相左,他可以控制自己舌头,柔和地讲话。作母亲的也可以应用这句箴言:当青春期的女儿只想和朋友一起听音乐而抱怨着不愿意帮厨时,她柔和而坚定的回答可以避免一场激烈争吵。而这个女孩儿也可以应用这节经文来克制自己——当她的弟弟辱骂她,试图挑起“争端”的时候,她是以柔和的言语回应,还是以骂还骂?弟弟的也可以应用这句经文:踢足球时有人摔倒,为该不该罚点球起了争论,他就可以应用这段经文控制自己。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同一节经文的不同应用,但《箴言》15 1 节只存在一个释义:“善意的话语、柔和的语调能帮助你避开有罪的冲突。”

    将解经过程和应用过程区别开来,真有那么重要吗?是的。若是我们尚未明白神的意思就急着去应用,只能说明你想要控制经文。你想把经文变成你自己私人的意思,但经文却是属于神的。每个人都该应用圣经,但得以应用的须是神给出的那个意思,而不是人自己的意思。不仅如此,假如那个十岁的男孩长大后,一直认为“不可偷盗”这条命令仅意味着不该在商店里偷巧克力,那结果会怎样?他可能会在工作时间睡大觉,混日子,窃取雇主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不可偷盗”这条诫命的本意与应用混淆了,完全没看到其他相关的应用范围。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 3 节,保罗说:“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若一位传道人高呼:“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你不可看色情影像,”那么,他是给出了经文的一个应用,但这不是对经文的解释 。假如这节经文意思被理解为不可看色情影像,那么这节经文的受众就不包括那些未婚同居的年轻人和出轨的丈夫了。你知道这么理解肯定是不对的。

    一旦将解经和应用混为一谈,人们无意中就会错过许多重要的应用。你会自说自话,却没说出神的话。《帖撒罗尼迦前书》4 3 节的释义远远超出了“不可看色情影像”这层意思,其含义更加宽泛,指的是之所以会产生有些类似令人困惑的地方,是因为英语单词既可以指作者对某节经文的最初含义,也可以指信徒对该经文的应

用。这是英语中一个令人遗憾的不足之处。含义和应用毕竟是两码事。

    “绝不可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之外,寻找性的满足”。这 个 意 思 就 是 作 者 期 待 表 达 的 原 意 ——无论何人、何时何地,这个意思都适用。你和你的会众要做的,是根据这个意思,延伸出许许多多合理而有益的应用。在预备讲章的过程中,解经和应用是两个分开的步骤。找出原作者当初要借这段经文表达的原意,这是第一步。只有完成这个步骤以后,你才可以考虑这处经文在今天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

    一个实践练习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如何区分解经和应用。假设你要研读《罗马书》12:1-2。现在你的任务是:用你自己的话重述《罗马书》12:1-2 这段话并写下来。重写时,每句话开头都要写上“保罗说……”。你要确保自己只写经句中保罗对罗马教会说的话。这就是解经。写完之后,再根据保罗对罗马教会所说的话,写出三点对你自己的应用。虽然你没生活在公元 1 世纪的罗马,但神定意要让他的话应用在你身上。先做解经,然后进入应用。完成这个作业前,不要急于进入下面的讨论。做得怎么样了?让我以《罗马书》12 2 节的上半节经文“不要效法这个世界”为例,列出正误两种结果。第一种企图跳过解经阶段,直接进入应用。它一头扎进具体情节,实在鲁莽。

    错误的方法:“对我来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意味着我们不该看电视。实际上,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所有电视节目都很罪恶。你有电视机的话,就不是基督徒。保罗对罗马教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位传道人对大部分电视现场秀节目不合圣经的内容,感到非常厌恶。心有同感之余,我也会觉得,他似乎把“应用”与“解经”本末倒置了。保罗可没对罗马教会说,他们不可看电视——当时电视机还没问世呢。这位传道人的应用或许有效,但我们无法完全肯定,因为这样的解释只是假设。而圣经的解经至关重要,容不得假设其中的意思。

    正确的方法:解经。“保罗说,罗马的信徒不该屈从周围那些不信者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正是保罗对罗马教会所说的话的翻版。(仿照“保罗说……”这个句式重述原文,果真迫使你寸步不离解经步骤,不是么?)这 句 释 义 道 出 了“ 效法”、“ 世界”等 关 键 词 的 意 思 。假 如 保 罗 从 天 上 下 来 ,他 会 说 :“ 对 ,我当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信徒不可像非信徒那样思想和生活。”解经阶段完毕,我们就可以考虑应用步骤了:“那个能影响我的思想,与不信之人难以分别的,就是电视。为了避免自己被迫陷入属世的思想中,我该加倍小心,留意我看的是哪些电视节目。也许我该考虑不再看电视了。”

    解经(看保罗和神说了什么)与我们如何将这些话语落实在行动上,是不同的阶段。我们先要挖掘释义的宝藏,直到找到这个宝藏后,然后再想想应该怎样利用这宝藏。一个优秀的释经者很清楚这两个步骤,也能区分这两者:先释经,再应用。(待续)

McCartney, Let  the  Reader  Understand,  35.

Ramm,  Protestant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113. 

Some  of  the  confusion  on  this  issue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English  word  mean  can  be  used  both  of  the author’s  intended  meaning of  a text  and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at  text  for  the  lives  of  believers.  This is  a  regrettable  weakness of  English.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are,  in  fact,  two  different  things.  

 

 

关于作者: 陈鸽

热门文章